top of page

自我修正機制如何改善運動博彩預測準確度

  • 7月2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人工智慧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技術發展速度驚人,但這些模型在推理或生成答案時,有時仍會出現所謂「幻覺」(hallucination)的問題,即模型會自信地給出錯誤答案,卻無法即時察覺或修正。為此,多篇最新研究開始深入探索「自我修正機制」(Self-correction),以期讓模型擁有主動即時修正錯誤的能力。


2025年7月,一篇名為《Self‑Correction Bench: Revealing and Addressing the Self‑Correction Blind Spot in LLMs》的論文公開上線。研究人員分析了14個主流大型語言模型的自我修正能力,發現這些模型平均有高達64.5%的機率對自己生成的錯誤完全無法察覺或修正。但更有趣的是,當研究者在模型提示詞前簡單加上一個「Wait」字眼時,模型「忽視錯誤」的機率竟然可降低達89.3%,這證明自我修正機制並非完全不存在,而只是處於「未激活」的狀態,只要適當觸發,便能大幅改善模型的即時修正能力。


同時,Meta AI 於2025年6月提出了一種名為「SPOC(Spontaneous Self-Correction)」的新方法。SPOC 透過讓模型同時扮演「解題者」和「驗證者」兩種角色,交替進行答案的生成與驗證,並持續進行自動迴圈,直到驗證通過為止。該方法在最新的 Llama-3.1(8B及70B規模)模型上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在MATH500、AMC23和AIME24等知名數學基準測驗中,準確率最多提升了20個百分點,顯示模型透過這種雙角色的自我檢驗能有效提升結果的精度與可靠性。

另一間公司 Writer 則提出一個「Reflect-Retry-Reward」框架,將簡單的成功或失敗回饋與強化學習(GRPO)結合,讓模型在每次任務失敗後自動進入反思階段,思考錯誤原因,接著再進行重新嘗試;如果在修正後成功完成任務,反思文本就會成為獎勵訊號,進一步強化模型的自我修正意識。這個方法在函數調用及數學表達式的推理任務中,分別將準確率提升了18.1%及34.7%,且並未導致模型的災難性遺忘問題(catastrophic forgetting),顯示出其穩定性與實用性。


從以上最新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明確的共同趨勢,即透過「自我檢查→定位錯誤→即時或循環修正」這樣的套路,有效提升模型的精確度。這種方式並非僅適用於學術研究,亦逐漸被應用於實際商業化系統之中。


例如,我們團隊設計的專門用於體育賽事AI預測的「AIP系統」,同樣也採用了類似的自我修正迴圈:系統先透過多個模型協同分析,產生初步的盤口推薦,之後再經由「信心校正模組」回溯檢驗,找出可能存在的偏差或錯漏,並將回饋資訊再度輸入至特徵工程階段,從而確保最終生成的盤口推薦符合高標準的風險管理閾值。透過這種方法,AIP成功減少了系統的偏差與「幻覺」現象,有效提高預測準確度。


整體而言,自我修正機制現已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未來在商業應用與研究領域中都將具備相當大的潛力與發展空間。


ree

 
 
bottom of page